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格言 > 读后感 >本页内容

野蛮地区影评观后感

| 星座历

《野蛮地区》是一部由墨西哥、丹麦等六个国家共同制作的关于同性的科幻电影,影片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画面震撼,纷繁复杂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野蛮地区》导演阿玛特-伊斯卡拉特在2017年凭借《赫利》拿到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那部电影里,火烧鸡鸡的镜头着实让人惊掉下巴。尽管该片口碑极度两极,他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华,以及让人想不到的新意惊艳了世界。

如今,新作《野蛮地区》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对阿玛特抱有期待的影迷和记者早早就排起了长队,偌大的Sala Darsena坐满大半,这已算不错的人气了。电影意料之中,依旧极度风格化,口碑虽然两极,差距比《赫利》减小了很多,场刊INTERNATIONAL CRITICS中,’The Playlist”给了四星,”Screen””The Financial Times”给了三星半。

电影制片地区在墨西哥。在这个国家的一座城市里,恐同似乎是家常便饭,电影里有丰富的信息表达了这一背景:女主角的弟弟是一名同性恋,从事“特殊”的工作——男护士,纵然他从小生活在这里,因为暴露的取向,即便认识很多人,却并没有什么朋友;姐夫暗地里是个全家“捅”(娶了姐姐捅弟弟),在和姐姐日常聊天中,又常常流露出对弟弟、对同性恋的不屑;当弟弟出事以后,当地的报纸不仅配了弟弟尸体的特写,还特别在标题的主语使用“一名基佬”的讥讽字眼……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的故事主要围绕两个主角+两个不可或缺的配角展开。故事刚开始,一场清晨床戏就交待了女主角的婚姻状态,丈夫似乎在晨勃的情况下与其性交,机械的运动并不能满足妻子的乐趣,接着便是妻子淋浴时自慰的镜头。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说明如此低质的性爱已持续好多年。

男主角无论行为上还是心态上,都是个带着暴力倾向的彻头彻尾的两面派。他明面上机械完成夫妻生活,暗地里却能英姿飒爽地提枪“激战”小舅子,两场不同的性爱场面强化了这种对比。

男配角便是女主角的弟弟,他在整部电影里的戏份不多,温文尔雅的微笑,能够展现出整部电影里为数不多的美好一面。

值得指出的是,因为没有设置其他重要的男性角色,整部电影所呈现出的男性形象处于“阉割”的去势状态。这并不是对同性恋的歧视,相反正和恐同的社会氛围相符:在一个充满歧视的社会里,所谓“正常人”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女配角是全篇最神奇的部分,阿玛特似乎故意玩了花样,设计了这个胡里奥-科塔萨尔小说式的存在,虚虚实实,难讲存在与否。说她是电影的实笔很对,她是一位被狗咬伤的男配角的病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男配角的生活轨迹产生了影响,左右剧情进展。说她是虚笔也对,她的确更像是女主角的一个分身,引导着女主角性意识的爆发以及走向探索性欲的深渊,电影有刻画二女之间的细微情愫,但不是女同的情愫,能够让我们作出类似于《红楼》语境下“钗黛合一”的解读。她是整部电影里的魔幻担当。

故事就从那场清晨性爱开始,讲述了男女主角日常生活,以及男配角死后,男女主角矛盾达到一个顶峰并彻底决裂的过程。因为很多意识性的元素存在,加上电影用一种怪诞、压抑的风格讲述,像恐怖片一般层层推进、铺垫情绪……都使剧情变得异常不重要,也很难讲述清楚。

故事的尺度非常大,除了刚提到过的一场似乎真刀实枪的男男老汉推车戏外,电影开篇就是一个女性半裸的镜头,并展示其性交对象——一只怪物——的局部。后续剧情里,导演着重给予了展示,这是一只章鱼形状怪物,触角都被设定成了男性龟头的形状。不知道这是创作者的原创,还是灵感来自于日本葛饰北斋《采珠女和章鱼》。电影有女主角和这只怪物的性爱戏码,有大尺度“进入”的细节,加上配乐着实震撼。章鱼整个缠绕在女主身上的镜头和葛饰北斋的原画颇有几分相似。

不过这还不是电影最具冲击力的部分。最具冲击力的是阿玛特插入的一段“百兽性交”的镜头,在镜头中,狗狗、猪猪、鳄鱼鳄鱼、蛇蛇、鸟鸟……多种动物在同一个场景里同时交配的场面。

与性有关的镜头一点都不美,导演采用了魔幻手法,并带了一点超验主义的意味,建立了这样的一种表达:百兽性交的镜头有多震撼,就说明女主角的性压抑和欲望有多深邃。联系女主角的“同妻”身份,以及电影对社会环境醒目的刻画,个人有理由把它当做对“在一个恐同社会环境下,同妻及女性性心理”进行探讨的电影。

不过,这样的主题多少还是让我想到了去年金狮奖电影《来自远方》。一个是墨西哥,一个是委内瑞拉,都有着相似的“恐同”的社会环境。只不过,《来自远方》探讨的是男同性恋的性心理,而这部电影则把重点放在了同妻和女性身上。有这样的可能:伴随着拉美电影的崛起,拉美电影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一定会是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因为和朋友达成一致,我们皆认为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而我个人在其中多少看到一些马尔克斯和科塔萨尔(尤其后者)的影子,也许是我一厢情愿。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又不得不把电影和文学联系在了一起。在一片土地上,文学和电影一定是“文学先,电影后”的顺序相依相生而存在的。拉美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诞生地,又有阿斯图里亚斯、马尔克斯、科塔萨尔、略萨这样的文学大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创作金矿。文学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拉美电影的创作。

在传统叙事方式再难创新的境地里,我们是否能看到更好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么?能有阿玛特这样极具个人风格化的创作出现(虽然,他仅仅停留在烧鸡鸡、性爱此类话题上),实属难能可贵。

故事最后有两层结尾,皆可圈可点。一个结尾是男主角的结尾,他被女主角拉到怪物的房间里,他面对怪物的逼近露出惊悚而厌弃的眼神。另一个结尾便是整部电影的结尾,女主处理完一切事情后,再回归到正常生活里,去学校接孩子放学……社会能改变吗?创作者显得激进而又悲观。

这样的题材的电影,居然能拿威尼斯最佳导演,真的只能说威尼斯的评委偏爱重口味。一个神秘女子和一个家庭,以及一对生物学家夫妇,构成电影的主要角色。影片尺度之大,令人咂舌,还有些你以为只有香港三级片中才会出现的桥段。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神秘女子维罗妮卡,偶然和亚历杭德拉一家产生了交集,从而把这一家平静的生活打破。个人觉得影片其实是在探讨欲望这个东西,那个外星来的异性生物,其实可以看做是欲望的化身。欲望能给人满足和快乐,同时也能让人陷入其中,最终被吞噬精力。亚历杭德拉一家发生的事,也是出乎意料的,但站在同性恋的角度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地方在于,亚历杭德拉的丈夫居然出柜自己的小舅子。情理之中,似乎亚历杭德拉和他丈夫的婚姻本身就是为了掩饰同性恋身份的。然后片中那对生物学夫妇有些疑问,世上生物那么多,为什么会选择去研究这种怪物与人类的事——《野蛮地区》

同样来自墨西哥,这位导演常拿来跟雷加达斯相提并论。相比起雷加达斯的神秘诗意风格,阿玛特·伊斯卡拉特(Amat Escalante)走的往往是现实主义路线。上一部在戛纳拿最佳导演的《赫利》描写毒贩与暴力,而这部新作则意外地混合科幻、惊悚、情色类型片风格,而核心内容却仍然在暴露墨西哥的众多社会问题:家庭暴力、大男子主义和恐同情绪。

所谓的大尺度的情色画面只是噱头而已,反而小动物交配的场景有点令人瞠目结舌。科幻惊悚与现实主义两种风格衔接得不够理想,故意省略的叙事手法难免令现实批判力度大打折扣,甚至有点滑向悬疑犯罪片的结构,尽管情节是有点烂俗的乱伦故事。同样是描绘底层人民的困顿与情欲,这部影片以外星生物作隐喻则显得过于直白肤浅了。

然而,摄影和声音值得赞赏。开场的陨石画面让人惊艳,森林小屋的部分有种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诡秘,而日常生活的部分则很像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纪实风格的暴力与凶残,尤其结尾让我联想到曼多萨那部臭名昭着的《基纳瑞》。

《浮士德》中的天主试图给人寻找伴侣和媒介,它曾感言道:“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于是梅菲斯特这个仆人的角色出现在了浮士德的面前。

在[野蛮地区]中,同样出现了《浮士德》中魔鬼和浮士德对应的角色,不过放置在当下毒品交易、恐同犯罪出现频繁的墨西哥,阿玛特·伊斯卡拉特对这个经典文本做了全新的解读。在《浮士德》里,梅菲斯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仆人,他对自己的“主子”浮士德进行引诱,企图向天主证明自己恶的权威。对于天主来说,梅菲斯特作为魔鬼的身份获得了天主的承认,他有更多的自由来实现自我价值。不管怎样,梅菲斯特与天主订立的契约,无论输赢对自己都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在[野蛮地区]里,梅菲斯特的角色是[着魔]里的怪物,但它自己没有对世人进行引诱的能力,它必须依靠一个中介打入现实社会中去。于是,性感美艳的女人维诺尼卡出现了,她是梅菲斯特的代言人,也可以看作是魔鬼的化身。

魔鬼与维诺尼卡交媾,使她产生被恐惧裹挟的临危快感,进而产生依恋情绪。因为成为欲望的奴仆,维诺尼卡渐渐成为了魔鬼的人形,她想要占有恶,想要统治恶,引诱世人与怪物交媾,实现自己成为魔鬼的价值。

魔鬼摄取灵魂的对象是那些“堕落的傻瓜”。在生活牢笼中痛苦不堪的法比安和他的妹妹朵拉正好与维诺尼卡的下手对象契合。法比安深陷在对自己小舅子的禁忌恋情里,就像浮士德在遇到魔鬼之前说的“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是向互相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地要脱离尘俗,高飞道崇高的先辈的居地”。维诺尼卡抓住了法比安内心的矛盾,在这时伸出援手,她告诉法比安,只要去森林中的小黑屋,极度的单纯的快感会让法比安忘记一切。因为对单纯生理欲望的觉醒,法比安否定了现实生活,他与小舅子彻底决裂,却在第二次与魔鬼交媾时,被魔鬼打成重伤。丈夫和哥哥偷情,婆婆试图偷走两个孙子,在法比安重伤后,朵拉也不知不觉成为了“堕落的傻瓜”。维诺尼卡顺势闯入朵拉的生活,她用性感的眼神勾引朵拉,告诉她“你知道有多美吗?”。几天后,朵拉成了小黑屋的另一个常客。

在歌德的《浮士德》里,梅菲斯特是天主的仆从。相信善终究会占领人间的天主,只是借住了魔鬼的角色来间接促进浮士德的觉醒,所以在故事的末尾,浮士德的灵魂并没有被魔鬼真正夺去,天主违背了与魔鬼的契约,将已经在地狱路上的浮士德的灵魂召回。但[野蛮地区],那个拯救世人的“天主”至始至终都未曾出现过,就连魔鬼的化身维诺尼卡也终究被欲望吞噬,被丢弃在荒野之中。片中的主要人物除了朵拉之外,全部死去。留下来的朵拉再次走进小黑屋,她在这时已经代替维诺尼卡,成为了下一个引诱世人的蛇蝎美人。

因为片中魔鬼的造型和部分剧情和祖拉斯基的[着魔]达到了某种不合时宜的契合,阿玛特·伊斯卡拉特的这部新片被批“拿来主义”。撇开这点不说,[野蛮地区]在营造恐怖氛围上,虽然没有祖拉斯基癫狂,女演员也没有阿佳妮如此有魔性,但[野蛮地区]还是独具自己的特色。森林里的浓雾笼罩着潜藏魔鬼的小屋,电影的开场就想一场虚无缥缈的噩梦。当粗粝的现实部分与梦境交替出现,你会发现,身处日益吞噬灵魂的现实中,不比掉进被神秘笼罩的梦境好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