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格言 > 读后感 >本页内容

电影七十七天影评观后感

| 星座历

电影《七十七天》是一部由江一燕、赵汉唐主演的冒险影片,影片画面精致,剧情丰富精彩,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网友们到底是怎么说的吧!

矫情与勇气

做世界上第一个横穿羌塘的人,这似乎应当是一个关于勇气与冒险的故事,但纵观全片,除了最后的字幕致敬环节,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勇者的气息,全片都是文青的矫揉造作与逃避。

挑战世界极限的勇者永远都值得尊敬,那是一群有勇气,有智慧,有毅力的疯子。那是斯科特,是阿蒙森,是库克船长,是麦哲伦,是一群为了理想精心计划,勇敢前行的人。他们传承着人类基因中的无畏,是人类不断迈向未知的先行者。

本片当是想要致敬这种精神,但矫情的开始注定成不了真正的勇士。

故事讲述了试图横穿羌塘的杨柳松与身残志坚的蓝天因为冒险而交叉在一起的命运,他们互相鼓励,成为了彼此的天使,但无论怎么看这都不像是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杨柳松开始冒险是为了追求自由,在目标还未达成时就放弃了对食物的控制,在达成目标遇到困难时果断选择放弃,并自白当放弃目标时似乎找到了真正的自由。

女主的故事也不关乎勇气,一开始女主表现的坚强,自立,勇敢,但因为身体的原因敏感而脆弱,看起来形象丰满,但自从遇到了男主,形象立刻崩塌。男女主拥有惊人一致的目标,追求自由,而且是绝对的自由,并最终在恍惚之间两人心灵感应似得悟出了"死亡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表面勇气实则逃避的落脚点,让本片要传达的精神再无可取之处。

最后说说导演,他应当是一个真正的文青吧,连对于塑造女主形象极端重要的受伤环节都不放过,使用了拍摄星空这样的桥段,让女主立刻从一个勇敢的冒险者退化为冒险为拍照的文青,不得不说这就是功力。

侨情不是勇气,男主这样的横穿羌塘也并不比操劳忙碌的你我拥有更多勇气。

电影《七十七天》根据杨柳松真实经历以及由他撰写的小说《北方的空地》改编,讲述了主人公77天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冒险之旅的故事。

影片中呈现出的壮美风景的背后,是一支80余人的电影团队,历经三年,三进三出世界第三极——羌塘无人区,才拍摄完成这部影片。赵汉唐接连负伤,江一燕零片酬出演,李屏宾带病坚持,全组上下置身于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途经可可西里,格尔木温泉水库,那陵格勒河,羊卓雍湖,普若岗日冰川,卡若拉冰川,冈仁波齐等各种复杂地貌,用探险的无畏与勇敢精神诠释中国首部户外探险电影的极致匠心。

虽然经费紧张,但为了拍摄效果导演赵汉唐仍然请来了国内最强的制作团队,电影由七获金马奖的摄影大师李屏宾掌镜。说起当初请李屏宾老师加入《七十七天》拍摄,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导演介绍拍摄外景地的条件后,李屏宾老师听完介绍,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回到洛杉矶,在家里后山上爬了一星期山,坚持锻炼身体,觉得自己身体可以应对严酷的环境,才决定进入剧组在极地高海拔无人区进行拍摄工作,这也是电影前辈值得敬佩的品德。这样一部电影,就算再苦,他也想参加。

最后一次进藏区拍摄前,李屏宾老师就有轻微咳嗽,在高原地区身体出现问题,病情很容易加重并不容易好转,很长一段时间李屏宾的咳嗽都非常厉害,他不但拒绝了大家让他去平原休息的提议,甚至为了拍摄效果,多长时间的镜头都强忍着咳嗽,每次导演喊“咔”,他都会长时间咳嗽不止。

摄影大师李屏宾向来拍片就很少用大量的器材,这次的拍摄环境非常辽阔,加之运输、发电都比较困难,他最终只带了索尼F65摄影机,一台升降机和2盏4K,还有一些电瓶灯和小灯。他在采访中强调自己更喜欢最真实的自然光线,一条镜头尽可能拍的比较长,后期可以用一整条也可以剪碎分开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一些场景上拍摄日期不同导致光影的不衔接,其实这也不是大问题,很多地方都是一马平川,如果没有光影上的变化整个影片也会显得更平淡。

李屏宾在采访中说:“因为整个拍摄环境都很辽阔,所以去重现这个情境之间的动感很重要。整个故事都是在往前走,如果采用一般的移动方式是看不出当地特色的,所以即便困难我们仍坚持带了一台升降,在沙漠或者是山野里,不容易去找一个高点,而这个升降机和航拍无人机就变得尤为重要,他可以从高处看得更远,把更多层次呈现出来,所以升降机大部分取代了我们的移动轨道。”

电影《七十七天》的航拍部分先后由两组队伍完成拍摄。2017年,风语文化的航拍导演聂运兴带领航拍A组前往可可西里地区进行作业。2017年7月剧组第二次进藏拍摄,之后由无人机飞行员寇起、云台摄影师刘明瑞率航拍B组完成拍摄。为此,大疆创新赞助剧组两套S900定制无人机,挂载GH4相机,搭配奥林巴斯12mm(等效24mm)镜头。

对于高海拔航拍来说,如此恶劣的环境因素很考验无人机,所以平时对无人机的保养也尤为重要。高海拔作业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人机动力不足,经常在拍摄中做大动作的时候会出现掉高问题,这必须计算好提前量,否则会影响你的构图。

每次起飞之前都务必要重新换一块电池,当时用的是16000mAh,22.2V的电池,每个起落只有8-9分钟的时间。在每次降落之后,检查无人机的每个部件,擦拭镜头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飞尘比较多的沙漠、土丘环境下。这种环境下如果在便携箱上起飞还是会吹起大面积灰尘的话,汽车的车顶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时灯光组的黑旗也是解决问题的不错道具。

电影中的航拍片段都是实景拍摄,其中两个涉及到鹰和狼的镜头是实景拍摄加后期处理的。这种无实物拍摄更考验无人机飞行员和云台摄影师的默契配合以及他们对画面构图的想象力。

无人机飞行员寇起在采访中提到在拍摄主人公去洪水中救小狼的片段中,他们采用了垂直正扣的角度去呈现这个画面,这样的视角有利于展现洪水的湍急,以及人类在大自然瞬息万变中的渺小,最终给观众传递主人公坚韧的意志力,不是谁都可以面对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横穿无人区。

在真实的拍摄中,这个镜头是正扣平推过去的,完整的记录了演员从入画到出画的全部过程。这就涉及到了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预判演员入画时的构图,甚至湍急的洪水还会造成视觉干扰,你的无人机必须得对得准。无人机下方就是洪水,演员在这种环境下也很难坚持太久给摄影机太多纠错的机会,当时的心里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最终这个镜头只拍摄了三次就完成了想要的画面。

刚刚看完《七十七天》,这是近几个月看的第三部关于西藏的片子,前两部是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信仰的神山冈仁波齐在三部片子中都有所提及,这么近那么远,眼睛所及之处,景色惊艳的一刹那,信仰却相距甚远,江一燕在重返冈仁波齐的时候,人到了,可精神远没有追随灵魂,男主的动机,除了和众多吃瓜群众一样,逃离身不由己的社会,做一次自己,再也没有看到其他的东西,所谓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到“西藏”才能找寻?不禁疑惑,又不禁被其吸引,“西藏”确实是个有魔障的地方。

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站在旁观着的角度,感触于信仰者的虔诚与执着;

随后的《皮绳上的魂》魔幻与现实的重叠交错,就连同为藏族人的小说作者,也迷失在自己构造的人物世界中,信仰与宿命纠葛;

想想去过离西藏最近的地方应该是“色达”了,2017年,毕业季,给自己的一次精神洗礼,就像所有想去又迟迟不敢出发的人一样,以为去过西藏就能找到自己,哈哈,但结果呢,就像七十七天里的男主,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释怀了自己的冒险壮行的执念,选择回到城市踏实生活,你与西藏(自由)的距离,不是信仰,而是路途上经历的种种,你经历过泥石流/爆胎/塌方/从凌晨出发行驶到凌晨结束么/在与死亡擦肩而过,与危险近在咫尺,你能感受到呼吸急促,随后一切的平淡你都会心怀感恩

77天已经看过两周,跨越一些心结,77天的一些情节依然在我的回忆里不是的冒出来,撩拨我一下,出行为了什么呢?是挫折吗?是伤痛吗?我的第一次出行是因为伤痛,后来出行是因为喜欢,希望以后我的出行是因为喜欢而不再是因为伤痛了。

男主是为了自由,是为了挣脱先有生活的束缚,寻找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天空,荒凉孤寂,野狼和黑熊纵横,甚至比这人间更危险,更险恶,谁说人心最险,无非是因为你自己痛苦罢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被自己的期待、善意、恶意、他人、爱人、自我这些纷乱的东西所折磨,而在无尽的荒野这些威胁更为具象直接,你甚至不用去有情绪,只有死或生的挣扎而已,没有乐土,不走出心的囹圄就没有乐土。女主更文艺一些,更真实一些,小浪花,女主就像是所有我们平凡的人一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还没狼够就废了,她假装乐观的活着,渴望结束,于是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走遍西藏也没有找到真正自己想要的,也许她想要的永远也不会找到,但她我觉方向错了。七十七天是一个好片子。

这部电影,一直想去看,可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耽误。直到今天才忙完了大部头的事情,拿起手机一搜,惊喜地发现居然还有几家影院在放映这部电影。想也没想就买了票。不管怎样,这部电影,我不能再错过了。

到了影院,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我一张张地看那些电影海报,都丝毫无法提起我的兴趣。七十七天的海报早已下架,只剩大屏幕里的宣传片。入场前,我买了一杯可乐,像某种仪式似的,仿佛带着一个人去看电影的落寞和悲壮。

小剧场,我以为只有三五个人会去看但是来的人比我想象中的多一点。广阔的天地,雪山,湖海,沙漠,杨如同沧海一粟,或是站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或是推着自行车,走在戈壁盐滩中。我不懂摄影的技巧,但以观众的视角,的确震撼。

一般来说,想要徒步旅行横穿羌塘的旅行者,要么是人生的loser,要么是想以一种壮烈的方式逃避命运的失意者。而杨两者都不是。他只是单纯地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有知己相伴,轮椅姑娘蓝天也是一个这样的人。

历时77天,海拔5000米以上,洪水、沙漠、缺水、野兽、龙卷风,甚至断粮,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还要经受这些考验,这需要怎样一种强大的意志力来支撑他迈开的下一步?“给你一百块,下点雪吧。”杨对老天这样说。他搓着手,那双看向远方的眼睛里又恐惧又期待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每一次倒下,都可以重新爬起来,即使他向荒芜一人的戈壁走去的背影那么孤独而倔强。徒步的过程中,只有看到了想看的风景,才会有勇气对死亡毫不畏惧。我终于明白为蓝天在看到珠穆朗玛峰时为什么会流下眼泪,“我就是想让自己觉得,我还活着。”

谁说残废了就不能去飞翔?

“我敬你一杯。”

“为了自由。”“为了梦想。”“为了远方。”“哈哈,去他妈的命运!”

去他妈的命运。

有关梦想的东西描述出来总是难免矫情,但我喜欢这种矫情。很现实,也很理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蓝天是否能重新站起来,杨是否能活着走出无人区,一切都像刚刚踏上旅途那样未知。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成为想成为的人。

七十七天,勇敢出发。

这是一部户外探险类的片子,最好的部分是风光绝美,最差的部分是户外生存,最无聊的部分是两人的心灵鸡汤。

风光:雪山,神湖,沙漠,盐湖,草原,戈壁,风化地貌,各种大广角,航拍,全景展示绝美风光。

户外生存:对于一个极为资深的户外运动者,做了两年的精心准备,却在片中一点都看不出来;除了挖坑冷凝水和口含夹子放黏连两个小技巧外,似乎看不出来他做过哪些精心的准备了。至少要有体能,心理,突发事件的相关准备吧,遇到沙尘不知道靠墙挖防沙坑,遇到狼就是各种慌张,遇到缺水,缺粮,洪水都没有有说服力的办法,导致户外生存的可信度大大降低。最后65天左右就彻底断粮了,到第77天这十几天靠什么活下来的,每天还负重徒步那么消耗体能,片子完全没有展示,你要是把小狼宰了我都觉得更靠谱些。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户外探险苦呀,各种危险我这资深驴都应付不了,你们就别玩了。

所以影片表现出男主的行动更像一个在家下班后想了俩礼拜要去横穿,一冲动就来了的小伙子,而不是一个精心准备了两年的资深户外探险者。这是最不真实的部分。

至于心灵鸡汤部分:人人都有烦恼,欲望,迷茫,讲出来了,发泄一下就得了,明天还得继续好好活着呢,多说无益。